他是我校2003届的毕业生,在毕业那年,他获得推免资格去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硕博连读,随后又出国深造。回国后继续从事植物-微生物共生和相关激素信号转导的研究,在植物-微生物共生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突破。短短十年间,王二涛博士获得了明治乳业科学奖、上海市自然科学一等奖等奖项,多篇论文在 Nature Genetics、Current biology等国际主流学术期刊发表。能够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取得这么大的成就,他是如何做到的,有没有什么经验与方法?作为学长,对同学们的学习及生活有没有什么建议呢?近期,借着他回母校作报告的机会,bat365在线官网新闻网站中心记者采访了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研究员王二涛博士。
记者:您读大学的时候,生物学科在国内发展的并不是很好,那您是因为什么选报的这个专业呢?
王二涛:其实在那个年代,“21世纪是生物的时代”这句话已经很流行了,因为报考等多种因素吧,最后选择了生物这个专业,并渐渐喜欢上生物,爱上了科研。从我自己的切身体会来讲,专业在大学具有可塑性。对于专业,同学们应持有“既来之,则安之”的态度。逐步培养对专业的兴趣,毕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深入了解以后,你才会明白什么是适合自己的。如果不喜欢的话,也要把功课做好,锻炼自己,把握人生的机遇。
记者:我们知道您是我们学院99级的学生,那您有将近十多年没回到母校了吧?您这次回来感觉学校和学院有什么变化吗?
王二涛:是啊,很久没回来了,学校和学院还依旧是那么的亲切,学风依然很浓厚。记得当时尚院长还是书记,也是我的老师。感觉学校的变化很大,院里的教学设施和实验器材都比那个时候先进多了,国家和学校的对咱院的重视程度都有了明显的提高。尤其是是植物逆境实验室,在科研领域有很高的名气。这并不仅仅因为是重点扶持对象就发展得好,而是因为发展得好、做出的科研成果多才慢慢发展为重点扶持对象。你们要把握好现在的优越条件,提升自己的能力。
记者:您本科毕业后去上海继续自己的学业,您觉得本科和研究生这两个学习阶段有什么不同,对于本科生,您对他们有哪些意见或建议?
王二涛:这两个阶段的生活完全不同。本科阶段侧重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储备,接触的知识面广而浅,重点在于学习能力的提高及一些学习方法的掌握,注重人格的发展;而研究生阶段要阅读大量深奥的文献,更要求学生们学会怎样思考,并通过设计实验、调查分析、处理数据等解决一些实质性的问题。对于本科阶段的学习,除了掌握基础知识外,还要阅读一些前沿文献,扩宽视野。大学生应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提升综合能力,这对以后的工作或是进一步的深造,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记者:现在大学生考研的人数越来越多,你对这个现象有什么看法?
王二涛:没错,现在很多大学生都热衷于考研来进一步提升自己。在考研之前,要详细了解自己所选的专业,只要选择了,就要做好。而且,考研时注意选择一位能够正确引导自己的导师,因为每个学科的发展都需要一位带头人,这样才能促进自己能力的提升。
记者:您认为从事科研工作需要具备哪些素质或者说有哪些要求呢?
王二涛:其实科研这项工作需要有足够的耐力,因为科学研究往往需要一个很漫长的过程才能出结果,如果半途而废的话,那便一事无成,所以,重在坚持。另外,生物学研究不像一些文科性质的学科,它需要一定的动手能力,只有你动手做了,才有可能出现你所要的结果。选择科研项目的时候要注意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否则浪费人力、物力。搞科研要耐得住寂寞要跟着自己的内心走,要保持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记者:您也知道,虽然生物这一学科很有发展前景,但就现在这种形势来说,就业前景并不是很好,对此,您有什么看法?
王二涛:其实大家不用担心,生物还是很有发展前景的。比如农林畜牧方面、食品医药卫生等,与生物有关的职业无处不在,只不过现在一部分人的择业观存在误区。不要这山望着那山高,要干一行,爱一行。世上没有一眼望到头的路,只要在大学期间好好培养自己的能力,工作自然是有的。想继续从事科研工作的话,可以争取保送、考研、出国。当然你们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来选择工作,不要局限于某一方面,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坚持自己的理想。